北洋军阀时期言论自由的状况

限制舆论的做法不适合共和国的国体,对舆论应先采取放任主义,以后视情况再说。 这是北洋军阀政府的掌门人段祺瑞总理在研究开放报禁的国务会议上的拍板表态。 段祺瑞是一个共和意识比较强的军人政治家。这可能与他曾经留学欧洲有关。他在辛亥革命中和之后的民国初期对中國共和制度的建立与维护做出了贡献。 辛亥革命时,他做为朝廷派到武汉前线鎮壓革命的军事指挥官,到任后一反前任冯国璋对起义军猛冲猛打的做法,尽管当时北洋军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但他却下令停战,并领衔46位高级军官给朝廷发长篇电报,要求清廷顺应民意实行共和。特别是1912年2月5日,段祺瑞与部下联署发电报给中央,威胁清廷,如再不实行共和,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等于下了最后通牒。这对推翻清朝统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强有力的最后一击。7天后,清皇室宣布退位。 主旋律的学者们不认为军阀会有什么共和意识,他们说段祺瑞逼宫是为其主子袁世凯夺权效力。但是不要忘了,当袁世凯决定称帝的时候,段祺瑞也是极力反对的,尽管他是袁世凯一手栽培提拔起来的,他的夫人还是袁世凯的义女,但他在袁世凯决定当皇帝的时候即公开表示反对,并称病辞去了陆军总长回家,宁可不当官,也不当媚权的反动派。在各地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之后,袁世凯要他出山帮助维持局面,他提出的条件就是撤销帝制。 段祺瑞第三次维护共和是在张勋率领辫子军打入北京复辟清王朝期间,段祺瑞在天津组织了反复辟的军事联盟,打到北京,一举粉碎了复辟的闹剧。所以,有人说段祺瑞有“三造共和”之功。 段祺瑞也是个比较清廉的政治家,尽管他被官史定性为反动军阀,但在对待共和对待言论自由的态度上,他远比那些不反动的伟人要进步得多。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國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到1927年国民黨在南京成立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期大约一半的时间,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以段祺瑞为核心的。 袁世凯死后才一个月,段祺瑞就废止了袁氏颁布的限制公民权力的诸多法令,包括《报纸条例》,彻底开放了报禁。政府允许被袁世凯查禁的所有报纸复刊。随后又恢复了辛亥革命时的《临时约法》和国会。 在讨论废止《报纸条例》的国务会议上,有人担心放开报禁会乱套,反对放开言论自由,段祺瑞说了本文开头那段话,拍板放开报禁。中央政府内务部还对各省市地方政府发出两次通告,要求:现在时局正适合充分表达民意,发挥舆论作用,此前所查禁的各报一律解禁。 正是由于段祺瑞主张放开舆论,对言论自由采取放任、宽容和豁达的态度,使得北洋军阀时期成为中國近代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大肆宣扬科学与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那个时期;胡适、鲁迅等文化巨匠和20世纪中國文化界最优秀的人物,也大都在那个时期崭露头脚。 言论自由是一个民族释放能量的前提,如果段祺瑞将言论自由完全禁锢了,要求所有的媒体都必须按照军阀政府的部署发声,新闻工作者也必须由军阀们信得过的在政治上与其保持一致的人担当,新文化运动就不可能发生,文化领域里的巨匠也不会产生。 尽管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是專制统治,也不会有彻底的言论自由,具体情况随掌权的军阀是开明还是残暴差异比较大,但由于段祺瑞开了个好头,总体上来说要比袁世凯时期好得多,比以后的国民黨时期也好得多,比国民黨以后更是好得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是共產黨酝酿和创办的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毛澤東、周恩来等共產黨的创始人和早期活动家都是在那个时期由办报纸走向政治舞台的。 “先有报,后有黨”。这是对中國共產黨创办过程的描述。中國共產黨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就是通过办报纸被苏联人注意并与之联系的。苏联人通过他们传播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培养和汇集了中國最早期的共產主义分子。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在日本留过学,也都在著名的报人章士钊的手下做过报纸编辑或撰稿人,陈独秀到北大做教授,李大钊到北大做图书馆馆长,也都是章士钊向老朋友蔡元培推荐的。 陈独秀在袁世凯时期创办了《青年杂志》,到了北洋军阀时期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搬到了北京,由北京大学的教授们轮流担任主编。当时,《新青年》是中國最革命的刊物,在中央政府的眼皮子低下,《新青年》刊登了许多激进的政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如李大钊的《布尔塞维主义的胜利》,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蔡元培的《劳工神圣》等。《新青年》对文化的普及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胡适写的被誉为白话文圣经的《文学改良刍议》,奏响了文学革命的序曲,引发了白话文运动。 那时,李大钊还创办了《晨报》和《每周评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馬列主義。毛澤東在湖南先后创办和主编了《湘江评论》、《新湖南》,周恩来在天津先后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他们宣传革命,鼓动造反。 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洋军阀统治既反动又蛮横,暗无天日。但他们却放开报禁,允许民间办报,允许陈独秀、李大钊、毛澤東、周恩来这样的持不同政见者办报,公开宣传不同政见,甚至鼓动“颠覆国家”。尽管军阀们不高兴了会封报纸,但这些革命者可以继续办报。《湘江评论》被封了,毛澤東再办《新湖南》,《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封了,周恩来再办《觉悟》。 那时候的报纸可以刊登抨击政府和军阀的文章,一方面表明那时候的办报人敢说真话的大无畏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军阀在控制舆论方面的宽松。 举个例子,著名报人成舍我主编的《世界晚报》,敢于主持正义,批评时政,批评北洋政府。1924年5月7日,北京大学生在天安門集会,记念21条国耻日,被军警打伤了几十人,《世界晚报》当天晚上就头版头条报道,严厉谴责政府,问责部长,强烈要求惩办凶手。当时有人甚至可以在报纸上直截了当地指责军阀统治...

民国时期的言论自由情况

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的遗体在河南省确山县的一个枯井里被发现。他是怎么死的?是自杀的还是被害死的,至今都是一个谜。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自杀的,也是由于残酷迫害所致。他已经被关押三年了,受尽了折磨。 范长江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个名记,他最早出名是因为他在国民党统治区里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后的情况。 1935年,26岁的范长江做为《大公报》记者到西北采访,写了几十篇采访通讯,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系列报道,其中透漏了红军北上的情况。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到了陕北,写了系列通讯《塞上行》,介绍了共产党和红军在陕北的情况,替共产党做了宣传。《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使他成了全国知名的记者,也成了共产党的朋友。 1938年,他离开了大公报,投奔了共产党,从一个自由的记者变成了组织的喉舌。他先后当过新华社的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的社长,为党的宣传事业兢兢业业地效力,热情讴歌党。...

蒋介石告中共党人书

中华民国五十五年国庆日前夕告中共党人书 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 —— 中华民国五十五年十月九日 —— 中共党员和干部们: 明天是你们的祖国——中华民国开国五十五年的双十节,这个节日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创造中华民国最光荣的历史节日,我想你们是永不会忘记的。 一、代共产党员心里所想讲的话讲了出来 我好久没有和你们见面讲话了,今日我们民族存亡绝续、和每一个人生死成败,都到了命在旦夕的时候。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且有很多都是我的学生,还做过我的干部——尤其你们做干部的,没有不知道我是一个如何的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员,所以我在这个时候不得不向你们说话,以尽到我对你们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今天讲话,首先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讲而口里不肯讲的,都代你们讲了出来;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在打算怎么办,而你们彼此之间、当了面又不敢商量的办法,我亦代你们拿了出来。毛泽东怕你们讲出心里的真话,拿出心里的打算,所以为了“海瑞上疏”“海瑞罢官”那样几出戏,“红日”...

男人二十岁后应该学会的习惯

一个男人,他应该有修养和抱负。想想,整天关注娱乐版的男人,你指望它有什么成就么?整天玩游戏的男人,整体打麻将的男人,你指望它有什么成就么? 一、拥有自信和风度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心经营自己,它体现在自己的思想与涵养上。自信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品质,自信的男人就像一只在暴风雨中战斗的海鸥,无论暴风雨多么猛烈也依旧无所畏惧。一个自信的男人,总是能够感染别人,无论这些人是朋友还是敌人。要使别人对你有信心,就必须要先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的男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一个有风度的男人就像一片大海,不拒点滴,又包容江河。有风度使男人得到更多的青睐,不争眼前才能够放眼世界,给予别人才能够受益无穷。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心如大海的男人,肚中不知能撑多少船!风度偏偏让男人看上去潇洒万千。 二、养成看书和写作的习惯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开始要走入社会了,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与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一个有知识的男人一定是常看书的,一个有智慧的男人一定是常写作的。无论自己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写写文章。因为这样做能够改变一个男人的思想与行为。一个男人要改变自己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读一本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它能够帮助你走好自己的路。读书的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时光是最能启迪智慧。 喜欢看书和写作的男人,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好的心态。因为知识与智慧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但喜欢看书和写作的男人却能做到执著追求。追求是一个男人的思想,也是一个男人的行动,永不放弃地追求,无时不刻的在激励男人去战斗。在这种战斗中,使一个男人能够经历风雨的洗礼,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读书使男人变得的冷静,写作使男人变得成熟。 三、要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男人到了二十几岁后,就要学会如何去面对生活。现在的人都开始变得浮躁,不懂什么才是“真心”地去生活。...

Pages 381234 »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